完美的居住空間包含:創新真摯的理念與情感,獨特美妙的形式與結構,靈魂契合的氛圍與肌理—畢傳威
高中畫畫沒想過大學專業的問題,于是大學選擇專業時有段插曲,本是抱著學習空間設計的目的選的裝潢設計專業,了解之后才發現”裝潢設計“在本科階段是視覺傳媒藝術,正是為了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緣分”,只能選擇靠近初心的道路了,也就是”創意思維”這方向。也正是這段意外的經歷,使我獲益良多。條條道路通羅馬,現在我該感激這的安排。生命中有些緣分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期間遇到太多的“故事”了,不能說都是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都是寶貴的經歷。硬要說有什么動力的,那就是“放不下,舍不得,憑什么”。
這個問題我拆分成兩個問題來回答吧,個是為什么會呈現“對背景墻設計的需求”?這個就好理解了,社會因進步而變得愈加豐富,人們的審美也產生了多層次、多方向的需求,簡單的色彩和單一形態不足以滿足業主對背景設計的要求是不可否認的,更何況不同的業主、不同的生命軌跡,這種差異性越來越大;第二個是背景墻的材質選擇傾向于自然或者說業主對背景墻材質選擇的共性。人與人之間區別甚異,性格、年齡、愛好等等,但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所以具備時代的共性,社會高速發展,我們面臨相同的問題。內心的訴求很多,如釋放壓力、親近自然、遠離喧囂等等,只要注意觀察與思考,還是可以發現內在關系的。同樣,如何判斷與選擇搭配材質也是設計師的基本素養。
存在即合理,萬物皆有關系,設計師的認知決定了設計的行為。首先,設計師要對材料本身有一定的認知與感受,尊重材質的自我表達;其次通過契合的設計手法融合創新,以“新面貌”、“新認知”等等來滿足業主的需要。無論是初衷還是過程可以用“物為我用,物盡其用”這句名言來概括。
我的設計要從三方面來說吧。
首先,情感與理念“萬里挑一”。藝術因真情而感動,設計因創意而動人。每一個設計都需要創造出新的理念,伴隨項目的條件分析信息,做出一個“全新的思維體系”,這才是無可取代的;對得起設計費。次次案例“黑白灰”繞著談,自己也煩,業主更慌!哈哈……
其次,結構與形式“耳目一新”。不同的業主、不同的房型,需求不同,審美更因人而異。多維度考量設計,兼備因地制宜,每一個設計做出的形式都該是“”的,而非按時間和地域劃分的“風格論”而一概而論。
,材質與氛圍“表里如一”。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表情”,考究材質的選擇能突顯與眾不同的氣質,搭配顏色與燈光塑造的氛圍,這種趨向“”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做出的設計肯定是有感染力、生命力的。這才是業主心有所屬的居住空間。
入行的反正是變著法的越來越多,大環境逐漸降溫,面對這樣的現實壓力,要時刻保持競技狀態又要抓住靈感還是很痛苦的。環境不可改變,唯有強大自己。我的解決方式是“兩個計劃”,學習提高計劃和工作創作計劃。時代更迭,材料更替,整個社會思想覺悟都在提高,身在其中不進則退。工作計劃我比較簡單,做好自己,一個設計成不成,不是設計本身能決定的,但我可以決定我自己怎么去做設計。偶爾朋友會說:“太累,做不下去設計了。”我會打趣說:“設計師要有使命感!”
方向很重要,文化是設計的土壤,對于本土特色設計,我個人認為文化是戰略方向,形式是突破重點,舉兩個例子。廣州歌劇院是扎哈團隊的作品,其設計融入了廣州的“誕生歷史”,確定了創意方向,又有文化根基,這種設計肯定是有競爭力的!其形式感很強,廣州由兩塊石頭誕生而來,扎哈建筑扣住廣州誕生文化,新穎的形式,背后的東方文化訴求結合的很緊密,宛如天生。設計是文化土壤,文化主導設計。扎哈懂得因時、因對象而變!這是由“外”到“內”。
王澍作為獲得建筑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大陸人,中國美院的象山校區是其代表作之一,以新形勢結合擁有文化代表性突出的材質,影響力也是響徹中外。王澍的設計多是在重新塑造某種關系,以某種規律形成的秩序。他的作品文化元素非常直觀,鴛瓦、江西老房子的舊件、老木屋、油木門、一撇的筆畫等等,將建筑材料抽象成符號為己所用,重新解讀材料與物質,換了一種語言表達,猶如耄耋老人講述年輕的故事,更像重獲新生般。這是由“內”到“外”。
對比二者,都是普利茲克獎得主的大師,還是能覺察到一些時代背景下設計創作方向。
設計與藝術是“曖昧”的,于我是有指導性作用。微妙的感情如同設計,設計將藝術落地。設計當以文化理念為基底,創造出“形”與“意”渾然一體。多嘗試一些有張力的設計。造型(視覺)的突破,讓文化元素重新煥發光彩。對比當下流行推崇的新中式(現在叫新東方主義)分析其特點在“新”字,不僅做到新觀念,更是新材料、新手法創造新形式,打造新氛圍。相信在創新的思潮下定會涌現出更多風格迥異的作品。(來源:巢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