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又名石刁柏、龍須菜(區別于海發菜——深海蔬菜,亦有別名龍須菜)。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的美稱,蘆筍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維生素,其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菜蔬。那么蘆筍的時機是什么時候呢?
蘆筍的種植時間
蘆筍種植時間一般是春季。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發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后的4~10年為盛產期。
如果您想種露天的蘆筍,四五月份育苗,七八月份種植。如果大棚種植蘆筍的話,八九月份也可以育苗,十月份種植。
蘆筍的種植條件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范圍比較廣,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度,營養生長的溫度為20-30度,15度以下生長緩慢,嫩莖發生少,30度以上嫩莖外皮容易纖維化,筍尖易撒開,品質低劣;35度以上停止生長。
另外蘆筍是喜歡陽光的植物,要求強光照,日照充足,枝繁葉茂,光合作用與溫度有密切關系。當然高溫季節對蘆筍生長是不利的,長期陰雨對蘆筍產量也有影響。
還有蘆筍是深根作用,而幼莖又需培土遮光,應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PH5.8-6.5。
蘆筍種植常見問題
1、白筍變色:白蘆筍作為罐頭加工原料,是在收獲前經培土軟化長成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蘆筍要求筍為白色或乳黃色,若為綠色或筍尖為綠紅色,則為變色。變色的原因,一是土壤過黏或過沙,前者易龜裂,后者的孔隙大,造成縫隙透光而使蘆筍見光變色;二是土壤溫度高、干燥,培土易干裂或培土過松,土壤孔隙太大透光所致。為防止蘆筍變色,栽培中應注意選用沙壤土,精耕細作,使土壤顆粒粗細均勻,水分適中,培土松緊一致。若地溫過高,應適當澆水,增加土壤濕度,減少龜裂。如有條件,可覆黑膜代替培土進行軟化栽培,效果更好。
2、畸形筍:采收時蘆筍嫩莖彎曲,粗細不均,橫斷面不圓或呈扁圓形等均為畸形。發生原因主要是施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或一次施肥過多,燒壞了嫩莖生長點,或抑制生長點的正常發育所致;其次是土壤黏度大,土塊多,培土松緊不一,妨礙了嫩莖的正常生長;再次是嫩莖抽生時,遭受蟲害等。防治措施:精細耕地,使土壤疏松,無石塊、土塊,此外培土時要松緊一致,并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3、空心筍:嫩莖中間組織呈空心狀的為空心筍。多因營養比例失調,缺少磷、鉀肥,采筍期過多追施氮肥,植株徒長造成。防治方法:采筍期要注意合理施肥,特別要注意追施磷、鉀肥,不要單施氮肥,以確保地上部分生長粗壯。
4、嫩莖開裂:采筍期,嫩莖縱向裂成褐色深口,并引起腐爛。原因是土壤缺磷、鉀肥,植株徒長;其次是久旱遇大水,使嫩莖膨大過快而導致開裂。防治措施:應注意增施磷、鉀肥,澆水應均勻,忌忽干忽濕。
5、異味:蘆筍味淡,苦味過重或有其他異味,會影響商品價值。產生的原因是受農藥污染和澆灌城市廢水,或被有毒廢氣和工業垃圾等污染所致。為此,在培土時不要施用無機肥料;培土前后或采筍期,應嚴禁使用農藥、垃圾肥和澆灌工業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