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舍”(The Opposite House)的概念,實際上是源于中國的“四合院”,這是一種傳統的中庭式的庭院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在整體的院落布局中,院子的南側往往布置的是客人的居所,而主人的居所作為正房位于坐北朝南的位置上,這樣就與南側的客房之間形成了一種南北“對置”的布局關系,這樣的南北“對置”的主客關系便形成了這種在四合院建筑中所表現出的所謂的供客人使用的部分,于是就成為The Opposite House ——的英語說法。而我們的這個設計就是借鑒了這種“四合院”的形制,將三里屯的北區(qū)設計成具有“對置特色”(The Opposite House)的“四合院”。
中庭這種形式在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當中是一種經常被使用的空間元素,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豐富而濃厚的外部生活空間,同時也形成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場所。但是伴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fā)展和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這樣的外部空間逐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消失了,殘留下來的能夠被人們利用的外部空間只剩有超高層建筑腳下殘余出的彈丸之地。作為對北京這樣一種現狀的批評,我們設計了這個低層的并且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 “四合院”風格的建筑。這一建筑不僅在用地的整體布局中采用了“四合院”的形式,同時將酒店主體的本身也設計成由四組客房群相互圍合成中庭,從而布置成為小的“四合院”。這樣的構成不僅能夠使建筑的空間充滿飽滿的空氣感,而且也能夠使得圍合在中庭周圍的城市的印記得以延續(xù),從而讓居住在這里的客人以及來這里訪問的人能夠感受到城市的氣息。這一點也正是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所追求的主題。
為了能夠營造出一種有著豐富空氣感的空間效果,我們在設計中采取了從頂棚的天窗處懸掛下一個如同在大廳中畫出的一個反向“拋線物”樣的不銹鋼制的簾子,并且立面的玻璃窗全部采用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風格的幾何學圖案的陶瓷印花。為能更好地營造和保證建筑的外部特征并使得建筑富有城市性,我們在設計中采用了以鋼板所制成的水池,同時采用廢棄的木材等以表現外墻的建筑元素。
通過使用上述這些設計手段,我們將傳統四合院建筑中關于中庭的精髓——“自然換氣”很好地表現了出來,既在中庭表現出了充滿生活氣息的豐富的空氣感的同時也很好地體現了城市性的特征。同時,在客房的室內設計以及浴室的浴缸和洗面臺面的設計上,我們盡可能的采用木質材料,借此保有傳統四合院中所擁有的溫馨和生活氣息。
其實在酒店建筑的設計時將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的雙重性格注入其中,同樣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在設計之初,業(yè)主提出了希望在一層的共用部分設置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空間的要求,因此如何合理地設計和安排各種復雜的流線及空間關系成為我們設計的重點。我們在設計中不使用堅實固定的墻體,而采用將幕布分層進行懸掛來區(qū)分界線的手法,這樣的一種處理手法不僅可以模糊界限,而且可以形成一種縱向的空隙關系,這種空間關系如同將不同的空間連結在一起的剖面感覺,同時也成為中心空間的空隙,依照中庭懸垂的不銹鋼簾子的不同的懸掛形狀表現出不同的各層空間的疏密狀態(tài)。譬如,從二樓通過一層的簾子可以看到中庭的展覽空間,而且越在上一層的房間,看到的重疊的簾子的層數就越多、越密。從層圍合中庭的通道向下看中庭,簾子形成像浮云一樣的一個個無特定形狀的塊體。頂部照明透過簾子而投射下來的光線和不銹鋼的簾子反射到鋼板制成的水池里,打造一個具有層次而遼闊的幽靜空間。一層和地下室的設計中也同樣地使用了設置縱向空隙的手法,通過視覺將各個空間巧妙地連結起來。從地下一層布置的空隙圍合所形成的餐廳,透過從頂棚懸垂下來的像雨點一樣的光纖維的照明可以看到如同水池一樣效果的空間構成。
在旅館細部設計當中我們也同樣地注重空間的連續(xù)性設計,盡可能地在交接的地方做到無縫隙的處理。比如通往布置在中庭四周的客房的入口處理成像隱蔽門一樣的與門框接平而沒有縫隙,使人感覺到仿佛進入到暗室樣的房間。同樣客房的布置和隔墻所采用的都是玻璃或者是輕質隔斷,浴缸和床等所采用的布置方式,也讓使用者仿佛漂浮在廣闊的空間之中。